第四十四章 李長沙[第1頁/共2頁]
李恪策馬行至晉陽城下,方纔翻身上馬,幷州刺史劉德威便趕緊上前拜道:“末將劉德威,拜見多數督。”
李恪也拱了拱手,笑道:“哈哈,本來竟是堂兄劈麵,本王未曾來過晉陽,未曾見過諸位堂兄,本日一麵竟未能識得。”
李奉慈未能出城驅逐,原因不過有二:一是自仗輩分,未將李恪這個侄兒看在眼中,故而未迎;二便是李奉慈成心同李恪尷尬,要給李恪一個上馬威。
李長沙道:“多數督的話我必然帶到,那比及後日,蔽府高低便掃門迎候,專等多數督王駕了。”
“必然。”李恪點了點頭,笑道。
李長沙忙道:“多數督功在社稷,少年便為官在外,哪能如我等閒人這般渙散,久居晉陽。”
李恪道:“堂兄過謙了,堂兄若要求官,還不是易事,隻消伯父同吏部知會一聲便是,隻怕是堂兄純孝,不肯久離親前罷了。”
劉德威亦是李世民舊部,曾從平王世充、劉武周,李世民非常信賴,故而以幷州相托。
李恪實在不過是隨口一說,但不巧卻正說進了李長沙的內心,李長沙到了年紀卻仍舊不退隱任官,隻掛了一個正議大夫的散階,還真有這方麵的考慮。
一旁的劉德威見李恪並未當即答話,也知李恪恐怕是不識得麵前之人,趕緊解釋道:“多數督,此乃渤海王宗子,陽信郡公李長沙。”
李恪抬手扶起劉德威,對劉德威笑道:“相彆一載不足,想不到本王還能在幷州同劉刺史再見,竟有些他鄉遇故知的意義了。”
李恪聞言,頓時明白了過來,本來這年青男人竟是李奉慈的宗子。
不過李長沙話已經說到了這個份上,李奉慈還是李恪長輩,李恪又如何能在世人麵前見怪,李恪輕笑了一聲道:“堂兄如此說話便是見外了,伯父乃是父老,當是由本王上門拜見纔是,豈敢勞伯父出迎,更何況,伯父體弱,還是多在府中安息纔好。”
若論宗族輩分,李奉慈為李世民堂兄,便為李恪伯父,李奉慈天然不必親迎,但皇室又不比平凡人家,李恪身為楚王,在親王之列,更在四貴當中,比之李奉慈一個渤海郡王不知貴上多少。
劉德威為幷州刺史,本屬文臣,但劉德威倒是以武入仕,曾為左武候衛將軍,而後兼任了一載大理寺少卿,再轉幷州刺史,故而劉德威在李恪跟前自稱末將。
這個時候,李恪待李長沙越是靠近,越是申明李恪心中動了闇火,後日,渤海郡王府隻怕便該熱烈了。
李恪和劉德威也算是舊識,又是幷州的軍政首官,兩人見麵不免多酬酢了幾句,待李恪和劉德威酬酢完,一個看似二十出頭,模樣端方的年青男人也跨步上前,走到了李恪的身邊。
李恪道:“今後本王在幷州,恐怕另有很多需劉刺史互助之處,到時劉刺史可莫辭辛苦啊。”
李恪悄悄拍了拍李長沙的肩膀道:“一家人說甚麼兩家話,伯父抱恙,本王身為侄兒,本該登門看望,隻是本王剋日初至晉陽,另有很多府中要務要措置,待到後日,本王將多數督府的事件措置伏貼了,定當親身登門看望。也另有勞堂兄給伯父帶句話,要伯父千萬細心身子。”
但不管是李奉慈驕易也好,難堪也罷,他都已經觸怒了李恪。李恪幼年,再加上李恪在宗室中本就輩分不高,如果此次李恪對李奉慈的驕易視而不見,今後傳了出去,旁人也有樣學樣,那他又談何服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