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七章 怪事[第1頁/共5頁]
徐衛俄然發覺一件事情,如何冇有種師道!你看看,樞密院,三衙,兩河製置使司都有人到,種公身為京畿兩河製置使,能夠說是目前北方最高軍事長官,這類場合他冇有到。莫非朝廷對他有觀點?又或是身材不適,派姚平仲為代表?
那本來不知內幕的人這時才暗思,本來徐衛竟是徐樞密侄兒。怪了,既然叔父在樞密院當著二把手,如何侄兒立了大功,卻連個端莊禁軍軍官都冇混上?徐紹公然是至公忘我呐。
固然收伏東南碰到波折,可趙桓在北麵的行動仍舊持續著。首要一條,就是消弭東都城的戒嚴,並嚴加管束城外勤王之師,並下詔命,諸軍有敢輕動惹事者,長官貶謫,士卒連坐!如果騷擾百姓,橫行犯警,不問是官是兵,一概斬首!這對軍紀廢弛的宋軍來講,無疑是當頭一悶棒!同時,因“兩河忠義巡社巡檢使”徐衛向兼任兵部侍郎的李綱反應城外義兵的艱钜處境,朝廷拔下部分補給,使得數萬義甲士心大振!視徐衛為主心骨,父母官!
徐衛還冇有開口,徐紹卻叫了起來:“哎,李右丞過分汲引了。他年不及弱冠,不過是個七品武職,能列席旁聽已是殊榮,哪能班門弄斧?”
這三道號令,明白無誤地顯現了趙佶確有拋開東京,在東南另立朝廷的用心!對趙桓而言,太上皇這一係列行動,如同釜底抽薪!朝廷自此不能再完整號令江淮,此地的勤王之師和應急糧草也冇法再運送東京。一時候,東京震驚!那留守京師的官員也是民氣惶惑,天無二日,國無二君。官家固然即位稱帝,可太上皇手裡攥著東南賦稅之地,又有一班把握大權的大臣跟隨,咱到底該聽誰的?
姚平仲一怔,想了半晌,點頭道:“京師之地,王師數十萬,如何用不得?悉數調往兩河重新構造防務,再擇一精銳之師,與西軍同救太原,女真必退無疑。”
徐衛固然也冇有說話,卻不是顧忌著武臣不得乾預政治的軌製。試想,李綱有擁立之功,目前正得官家書賴。他會那麼冇有腦筋,私行調集武臣商討對策?必定是有趙桓授意,他纔敢如此。而選在闊彆都城的偏僻之處議事,足見朝中還冇有構成同一定見。但從日前朝廷動手清算城外王師能夠看出趙桓在戰和之間的偏向。
李綱聞言大喜,一通鼓勵後,又問道:“詳細安插,希晏可有設法?”
“你家大官人是……”徐衛迷惑道。
可兒子這番行動,彷彿並冇有獲得老子的認同。趙佶對東京的示好不予理睬,連向東南各地下了三道旨意。其一:截遞角,也就是製止東南各官府向東京通報任何公文,號令這些地區等待唆使;其二:止勤王,不準東南各地的駐軍進東京,東南各地的軍隊必須服從“江淮製置使司”的號令。趙佶乃至公開截留路過鎮江府的三千兩浙勤王兵將作為本身的衛隊。其三:留糧綱。嚴禁東南各地向東京運送包含糧草在內的統統物質,各處關隘渡口,冇有趙佶行營司簽發的文書,不準通過!
徐衛入得涼亭,作個四方揖,先行見過諸位上官。李綱點頭表示,徐紹嗯了一聲,姚平仲瞄了一眼並不出聲,何灌伸手召他疇昔,並肩而立,手指山下故鄉,遠處風景,笑道:“都雅。”
公然如徐衛猜想的一樣。從靖康元年仲春開端,朝廷開端了連續串的行動。起首,趙桓的親信,原開封府尹聶山早已經被任命為“江淮諸路製置使”,籌辦代替蔡攸的親信宋煥。據未經證明的動靜稱,聶山往江淮,不但僅是為了節製局勢,另有一項特彆的任務,那就是秘奧妙正法童貫!可俄然之間,聶山的任命被打消,趙桓召宋煥返京述職。同時,大幅度減輕對蔡京、童貫、蔡攸一乾人等的懲罰。此舉,能夠說是趙桓在向太上皇示好,乃至逞強。以求穩定東南,進而請趙佶回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