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遊戲競技 - 唐太宗的枕邊書:梁言《群書治要》 - 《群書治要》的人生智慧

《群書治要》的人生智慧[第4頁/共6頁]

以是,從“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句話裡,我們讀到了一種思惟,那就是:你起首要接管彆人。當我們在內心接管彆人時,才氣從他身上學到點兒甚麼。

我發明,很多人的不歡愉,美滿是因為他們學不會如何瞭解和接管。我們現在這個社會,很多人都染上了一種病,這類病就叫作抱怨。它實在是一種思惟癌症。比如,你在網上瞥見很多人在微博內裡罵社會,罵期間,罵這個,罵阿誰,彷彿誰都不對,就他一小我對。但是這類東西看多了以後,你就會感到很惡感。你會發明,他在向你漫衍一種抱怨的病毒。女人染上這類病毒,就會變成怨婦;男人染上這類病毒,會成為比怨婦更糟糕的怨夫。

改過能夠永得天下。以是,《群書治要》專門用很多章節來講這件事情。它說,“大忌知身之惡而不改也,以賊其身,乃喪其軀,有行如此,之謂大忌也”。人生大忌就是曉得本身的錯誤而不改正,乃至於傷害身心,乃至喪失生命。

有一天,我在終南山跟一名禪師飲茶。這位禪師很成心機,他對我說,甚麼叫貪嗔癡?貪,就是一小我總想獲得一些超越本身所需的東西,老是活在“想要”的狀況中,而不是活在“需求”的狀況中;嗔,就是風俗性地對抗,而不是恒順眾生;癡,就是無認識的風俗。

《群書治要》為甚麼誇大這一部分呢?實在你想一想,當年唐太宗李世民也做過一些錯事:他為了奪天下,殺死本身的親弟弟。以是,實在李世民的內心能夠是有很激烈的負罪感的。魏征把這些段落摘出來,講給李世民聽。我們能夠設想一下這個場景,一名過來人、一名父老、一名但願你能夠接管本身的弊端,但願你能夠為百姓造福的人,他會如何做?魏征必然在某個場合,以某種體例跟唐太宗李世民說,你務需求接管並且承認你做過的統統錯事,並且從明天開端,下定決計,改正你曾經犯過的弊端,初創一片亂世。這纔有了明天我們所說的中華民族的“大唐亂世”,纔有了那麼多唐人街。唐朝奠定了全部中國文明燦豔的篇章,我感覺這都是從唐太宗李世民承認並接管本身的弊端,儘力地去竄改本身,彌補本身的弊端開端的。

子曰:“過而不改,是謂過矣。”一小我有錯誤,但不改,這纔是真正的出錯。以是,一小我一輩子都不出錯,這是不成能的。但犯了錯以後該如何辦?如果你在內裡有了紅顏知己,被老婆抓到現行,你還撐著說冇有,就冇有,我跟她是閨蜜。那是不成以的,你要承認本身的弊端。坦白從寬,順從從嚴,坦白就是改過的第一步。

用人時對於那些過於完美、責備責備的人,要謹慎謹慎。同時我們本身也不要力求完美,不要讓本身成為那樣一小我,不然,如果你精力充分,你就會感覺本身很不完美,因愁悶而激發躁狂症。如果你氣血不敷,你就會得愁悶症。

《群書治要》摘了一句話,這句話大師都耳熟能詳,叫作“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大師都曉得,“三人行,必有我師”。因為太熟,大師反而輕易忽視其首要性。實在,它包含的事理非常首要。

我不是鼓吹宗教科學,偶然這些感化更多的是心機學層麵的。就是說,人必須真正接管和承認本身疇昔曾經犯過的弊端。隻要如許,你的心纔會放下。然後,你才氣夠安然地進入一種結束疇昔、開啟將來的抱負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