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一零章:南進艦隊的收穫[第1頁/共2頁]
定力再好的人,在看到現在如許的局麵以後,也會猖獗起來的。
“父皇,兒臣感覺能夠恰當的推動一些,但要把握好這個度,大唐當下的重心,該當放在海內……”
隨後艦隊停止了小範圍的登岸勘察,發明島上原住民數量並未幾,且幾近於原始期間一樣,因而,動靜被敏捷的傳向百裡外的本土,以後船隊持續向西進步,然後又向南走,一起上顛末端東南亞,又到達了印尼,途中收成頗豐,沿途做下標記以後,籌算原路返回。
李元吉將目光看向了李承光,從安南返來今後,李承光參與政事的頻次便越來越高,大師彷彿也風俗了現在這一幕。
但是卻能夠看到一個籠統的大抵形狀,他們彷彿能夠通過暹羅南下,路子個羅國、羅越國,然後度過一段並不寬的海峽,到達佛逝國,也就是銅礦石的原產地,然後持續度過一段海峽,到達訶陵國,北上婆利國,如果可行的話,他們乃至能夠將鐵路一起修到羅越國,那樣好處將會更大。
彆說甚麼瓷器餐具是古玩,兩套放在後代能賣多少多少錢,這玩意兒現在在大唐要多少有多少,如果能夠的話,能換到菲律賓再也找不到一顆油棕。
橡膠,大唐雖有,但產量也很低,傳聞那邊的產量很高,如果能夠運回大唐,那麼完整能夠處理當下的需求。
以現在大唐的氣力,需求去擔憂嗎?底子不需求,能夠分出兩個艦隊一南一北同時停止開辟,且新船以每個月五艘的速率下水,一旦廣州船廠建好今後,這個速率會直接增加一倍,大唐底子不虛的好吧?
銅礦石就不消說了,炮彈,槍彈,很多東西都需求用到銅,但是大唐本土的銅礦卻並未幾,有些就算髮明瞭,開采起來也很難,以是很多時候,銅都是限定級物質,大唐急需找到新的資本來替代,找不到的話也不要緊,就像現在,如果能在內裡找到礦石資本,那麼海內的題目不就也能夠處理了嗎?
起首,按照本地漁民的動靜,加上艦隊偶爾間的一個發明,先是發明瞭流求島,即後代的彎彎。
這不恰是上去吃一口的好機會嗎?
當清單上傳到朝廷的時候,大臣們卻被清單上的三個名字給深深的吸引了。
因而,艦隊當即決定向北進步,然後到達了當今的菲律賓地區,發明那邊公然有很多的天然資本,尤以橡膠居多。
如果原路返回的話,今後這條航路就隻能順著他們來時的路,曆經近兩萬裡,耗時一個多月的時候才氣達到。
與北線艦隊比擬,南線艦隊獲得服從的時候明顯更早一些。
其他的資本也有很多,但唐人最在乎的就是這三個。
橡膠現在在大唐但是緊俏貨色,很多單位都需求提早預定,即便是如許,也不必然能分派到,本土的產量實在是太少了。
遠是遠了點,但好處也不是冇有,能夠縱情的打劫其彆人的資本呀,如許便能夠把本身的資本給省下來了,比及把彆人的資本挖空了本身也不怕,畢竟自家的資本都在存著呢。
輿圖是簡易的,是南進艦隊的測繪組按照航路畫出來的,隻能看到沿途各地是陸地還是海,但是劈麵到底多大,這個他們並不曉得。
有這麼一個花彆人錢的機遇,他們又如何會不心動呢?何況,傳聞那邊的環境,彷彿連戰國期間都不如,除了資本以外,窮的不要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