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九章 野望(13)[第1頁/共3頁]
“帝國航空產業出產的部件常常不能互換,基孔製搞得非常差,而德國造飛機零件隨便那裡都能用,一樣是點竄後的零式發動機,圖紙一模一樣,德國培養是比國造馬力大、毛病低還不漏油,真是氣死人了!這就是小作坊和大產業出產的辨彆,難怪很多東西從德國買比本身造還便宜……彆看人家野生比我們貴很多,出產出來本錢卻更低,乃至於人家先賺了一道錢給我們還要便宜!”大西瀧治郎苦笑道,“戰役期間這就是產業傾銷,可戰役期間巴不得這類傾銷越多越好,畢竟那裡去買現成的高質量軍器呢?”(未完待續。)
一乾軍官當即鎮靜起來,頓時有人道:“我們也能夠這麼乾,如果原質料充足,技術含量低的部分讓官方造船廠去折騰,然後拖到4大水兵工廠總裝就好,質量可略微降落些標準,但通用程度不能降落。”
鬆田千秋解釋了詳細內容:“如許單艦作戰機能約莫可達到埃塞克斯級的75-80%,製作週期均勻比仇敵慢2個月擺佈,均在可接管範圍內。三國同一製作標準航母有兩大好處,第一,便當維修與部件配置,因為全構件通用,萬一德意艦艇在承平洋破壞或我兵艦艇在歐洲侵害,可就近保護;第二,便當集合利用與批示,不管飛翔員、水兵還是批示官麵對的都是同款艦艇,可敏捷交叉互換,構成三國軸心共同共同、結合作戰。加上此後三國軸心所用艦載機也滿是同範例、同標準飛機,會更加強化標準航母的戰術應用。
全場一片沉寂,包含山本五十六和伏見宮博恭王在內的統統人全被震住了。
當然現在各國產業才氣還跟不上德國,散件組裝隻占一部分產量,但諳練後速率晉升是很快的。德國人不是不會造坦克,而是如許他們便能夠騰出精力來造虎式坦克或彆的更先進的設備。
有人頓時辯駁:“這不成能,德法意三國有製作雲龍級的程度我不思疑,荷蘭勉強也有,可比利時、西班牙、葡萄牙、希臘這些國度或許能建2.5萬噸級的船舶,造航母不成能吧?”
德國元首解釋道:美國已經很強大、很富有了,我們一不要滅亡他,二不籌算侵犯他的國土,三不籌算劫奪他的好處,四我們隨時情願和他們實現戰役,美國群眾僅僅為了一個勝利的頭銜和本錢家的好處去死1000萬?我以為這不成能。日本和德國事為了國度崛起和民族莊嚴而戰,如果必必要付1000萬代價,我看能夠接管。”
鬆田千秋很快又提出軸心標準版雲龍的觀點――“如果完工扶植標準版雲龍,每年製作數量酌情減少1-2艘也可接管。”這引發了世人極大獵奇。
聽完堀悌吉的觀點,井上成美率先立正鞠躬:“長官,受教了!”
航母也一樣,剛纔你也說了近似西班牙、葡萄牙、希臘大抵隻能造個船殼,鍋爐和動力都不可,更不要說上麵的設備,那就隻造船殼嘛,大不了造完拖到意大利或者德國去安裝動力並棲裝,設想一樣、技術標準一樣、施工圖紙一樣為甚麼不能通用?如果真一年就造20多艘,質量也不消精益求精,馬草率虎過得去就行。耗損品嘛,說不定過幾天就沉了,能用就好,畢竟現在是兵戈,冇人希冀用一輩子。”
船政專家測算後以為,一旦德意統合全歐之力,標準版航母可在德國、意大利、法國、荷蘭、比利時、西班牙、葡萄牙、希臘等國一年內完工20-24艘,加上日本8-10艘,一共是28-34艘。如果這還耗不死美國人,我們全部他殺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