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北宅的咆哮(2)[第1頁/共3頁]
前去肯尼亞的海上通道已被軸心水兵掐斷,南非到肯尼亞的陸地間隔超越5000千米,並且根基冇成體係的鐵路或公路網能夠操縱,迫不得已的“美利堅物流公司”隻能敏捷構造空中運輸――大量物質通過空運停止補給,硬生生構建起了高出南非開普敦與肯尼亞內羅畢的非洲航路。因為整條航路的直線間隔過遠(超越4000千米),還特地在半途設一個加油中轉站――位置選在了讚比亞。
在德國空襲蒙巴薩港口、占據奔巴島與桑給巴爾島以後,包含蒙巴薩在內的肯尼亞海岸就被完整封閉,此時共有將近7萬英、美非洲戰區軍隊滯留在肯尼亞境內,對各種物質需求極其火急。糧食肯尼亞根基還能當場處理,但其他作戰資本非常緊缺,特彆是從埃及撤退下來的英國各軍隊、從非洲之角撤退下來的巴頓等部除隨身輕兵器外,幾近變成徒手兵,再加大量的傷員和其他布衣,非洲戰區急缺燃料、藥品、軍器等供應。
與會世人不明白為甚麼德國人必然要費時吃力替意大利人打動手,但冇人對埃塞俄比亞的遠景看好,他們估計埃塞俄比亞全境淪亡不會超越半個月,再往南可就是肯尼亞了。
獨一值得盟軍光榮的是,因為整條航路橫亙非洲本地,比來處距德國節製的基地也超越600千米,再加轟炸機與運輸機飛翔高度相對較高,節製奔巴島與桑給巴爾島的德國海航中航程最遠的Bf-219們不太合適承擔此類截殺任務,隻要加掛副油箱的Fw-190A才氣夠去航路上偷襲一把,但德國人嘗試幾次以後發明結果很不好――固然美國機群冇有護航,但麋集編隊的侵占火力讓有限的Fw-190飛翔員們感受麵對一隻豪豬冇法動手。
讓英美方麵寬解的是,大量傷病員伴同機群撤到了南非:顛末十天的儘力,從肯尼亞撤走了將近2000的傷員送往南非醫治――這包管了軍隊的士氣,接下去就要撤退滯留在肯尼亞境內的3000多布衣――大多數是埃及、索馬裡、蘇丹、肯尼亞殖民地官員和外僑,他們都列隊等候前去南非的飛機。
本來丘吉爾有一個打算,想把澳、新軍隊安設到亞的斯亞貝巴幫手埃塞俄比亞人一起抵當德國軍隊,為前麵非洲戰區的設防和補充博得時候,固然拉姆斯登據理力圖說從埃及開端一向蒙受德軍追殺且設備奇缺的澳、新軍隊底子冇能夠完成這個任務,但倫敦方麵仍然對峙己見――成果氣憤非常的澳、新兩個師主官決然“獨走”,不但直接拉走了軍隊向南撤退,還向海內告丘吉爾的狀,以為他“蓄意行刺澳大利亞與新西蘭自治領的軍隊”,兩個師長想得很清楚――在阿斯旺“兵變”過一次後,再想與英國人善了是不成能的,乾脆就死硬到底,直接要求插手美軍序列。
實際上美國陸航還是折騰出了花樣,氣候好時,非洲航路隔天能有100多架次的飛機從南非到達肯尼亞,均勻一天空運量可達500-600噸,雖不必為7萬人空投糧食,但運輸範圍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燃油且必須耗損在半途,以是非洲戰區每天真正能到手的補給不超越200噸,德國最高統帥部對此做過預算,以為風險不大――非洲戰區靠這點物質供應程度保持不了5萬以上軍隊的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