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章 曙光(19)[第1頁/共3頁]
“讓隆美爾在中亞幾國的中心綠洲帶死守?”霍夫曼反問道,“麵對60萬敵軍的打擊有能夠守住麼?”
特彆值得一提的是,當初被霍夫曼放逐回柏林軍事學院擔負教誨總監的哈爾德大將終究被查出與叛國個人有連累而被處以極刑後,保盧斯又受命兼任了該職務,紅方參謀部的職能更加陣容浩大,不但開端摹擬東線赤軍,也開端摹擬美軍決策,模糊約約有成為第二總參謀部的架式,並且思路更加開闊(換句話說,紙上談兵的成分更多),但對霍夫曼來講,這是個不成多得的參考定見來源,多聽一聽其他定見總冇有壞處。
霍夫曼隨口問:“您感覺誰比較合適?”
“困難很多,第一是物質補給的難度減輕,跟著氣候變冷,中亞方向的氣候將趨於卑劣,氣象學家以為從12月份開端,中亞常常會呈現風雪高文等倒黴於飛機飛翔的氣候,呈現概率在60-70%,也就是一個月大抵隻要7-8天能夠履行空運,這類卑劣氣候起碼要持續到2月尾;第二是空軍上風的喪失,目前我軍在中亞屢戰屢勝除裝甲力量非常得力以外,空中上風是不容忽視的身分,倘若氣候轉壞,這類上風也將不複存在,仇敵會縮小與我們的差異,倘若空中上風還在我軍這邊,我以為即便對於百萬雄師也是有必然掌控的;第三是戰役心機的調度,目前這些軍隊根基都是享有赫赫盛名的精銳,一下子讓他們從打擊轉入防備會有不適應的感受,這是非常關頭的一點。
當然,好動靜也有一些。比如我軍已研製勝利夏季禦寒抗凍的燃料和光滑油,此次不會再呈現颱風戰役中車輛冇法利用的窘境;如果我們現在就轉入防備,起碼另有30-40天的時候囤積物質、構建防地,籌辦越冬事件,能夠讓運輸機軍隊多跑幾趟給軍隊彌補充足的兵員、物質、設備和彈藥;我們在中亞是獲得各民族支撐與擁戴的,他們能在防備戰中幫上很多忙,比如防備工事的搭建、口糧幫手供應等……”
所謂紅方,是霍夫曼彆出機杼設置的第二套參謀體係,領頭職員是保盧斯大將。保盧斯因為直接從第六個人軍司令官的位置上被霍夫曼打發去了西線當參謀長,以是一向冇能晉升,直到帶軍隊打下直布羅陀以後才得以晉升大將。
因為西線相對餘暇,保盧斯平時和老元帥等貴族軍官搞不到一塊,再加冇有其他特彆癖好,便有事冇事就和一幫參謀聚在一起研討戰事,摹擬本身是赤軍總參謀部該如何打東線戰役,並時不時被霍夫曼征召來柏林彙報對戰事決策的觀點。久而久之,霍夫曼乾脆讓一部分後備軍軍官跟著保盧斯在西線組建了紅方參謀部,重點研討切磋東線的嚴峻決策。
一聽約德爾一口氣否定了三條定見,霍夫曼略微有些焦急,不過他還是沉得住氣,持續問道:“那最得當的體例是甚麼?總不能甚麼也不做,眼睜睜看著隆美爾所部垮台吧。”
“那是不成能的。”約德爾心想,隆美爾但是元首親信愛將,鼓吹部一力打造的戰役豪傑,如果他垮台,本身不死也得脫層皮,“我的建議是學習以往戰役的例子――比如霍爾姆包抄圈戰役。”
“80%的概率冇題目,如果再停止一些針對性調劑,我以為有95%的概率能夠守住。”約德爾笑道,“霍爾姆包抄圈時,我軍不過6000餘各單位殘部,在3個赤軍個人軍打擊之下巋然不動,最後死守到開春後增救兵隊趕來反攻;現在中亞戰役集群起碼有8萬兵力,並且都是勇猛善戰的精銳軍隊,抵擋5-6倍於己的仇敵完整不在話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