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章 晉昭公(四)[第1頁/共2頁]
軍吏卻說,能夠獲得城邑卻不占取,勞動公眾而毀傷兵器,用甚麼來事奉國君呢?
晉國人包抄鼓城三個月,鼓城人想要要求投降。
智躒向籍談作揖,讓他答覆景王。
比及客人退出,周景王表示,籍談否定後代恐怕不能享有祿位了。舉出了疇昔的禮法,卻健忘了他的祖宗(數典而忘其祖)。
十仲春,晉國智躒前去成周,這是為了送葬穆後,籍談作為他的幫手。
周景王是以扣問智躒,為甚麼列都城有禮器進貢,唯獨晉國冇有。
這是典故‘數典忘祖’的出處。
擺佈的人說,軍隊士卒不消辛苦,便能夠獲得城邑,為甚麼不乾呢?
叔向表示,王恐怕不能善終。我傳聞,喜好甚麼,必定死在這上麵。現在王把憂愁當作歡樂,如果因為憂愁致死,就不能說是善終。王一年當中有兩次三年之喪,在這個時候與弔喪的來賓宴飲,有要求彝器,把憂愁當作歡樂過分度了,何況分歧於禮。彝器的到來,是因為嘉獎功勞,不是因為喪事。三年的喪禮,固然貴為王,服喪也得滿期,這是禮。現在王即便不能服喪滿期,宴飲吹打也太早了,也是分歧於禮的。禮,是王所推行的首要事理。一次行動就喪失了兩種禮,這就是喪失了首要事理。言語用來考覈文籍,文籍用來記錄事理。健忘了事理卻言語很多,固然舉出了文籍,又有甚麼用呢?
因而,就讓鼓城人殺了叛徒,並讓他們補葺守備。
晉昭公五年,即公元前五二七年,六月,周景王之太子壽歸天。
秋,八月戊寅,周景王之王後,穆後(太子壽之母)歸天。
籍談答覆,諸侯受封的時候,都從王室接管了明器,來鎮撫國度,以是才氣有彝器來進獻於王。晉國居於深山,與蠻夷附近,闊彆王室,天子的威望不到達到,順服於戎人還來不及,如何能夠進獻彝器呢?
鼓城中有人要求帶著城邑叛變,中行吳冇有同意。
比及安葬結束,撤除了喪服,周景王與智躒宴飲,把魯國進貢的壺作為酒杯。
比及鼓城人陳述糧食吃完,力量用儘,然後晉國人占取了它。
中行吳表示,我在叔向那邊傳聞,‘好惡不愆,民之所適,事無不濟。(愛好、討厭都不過分,公眾曉得行動的方向,事情就冇有不勝利的)’有人帶著我們的城邑叛變,這是我們所最討厭的。彆人帶著城邑前來,我們為甚麼單單喜好如許呢?誇獎我們所罪討厭的,對所愛好的又該如何辦呢?如果不加誇獎,這是失期,用甚麼來庇護公眾?力量能夠達到就打擊,不能就後退,量力而行,我們不成以想要獲得城邑而靠近奸邪,如許喪失的會更多。
籍談不能答覆。
中行吳卻說,我用如許的做法來事奉國君。獲得一個城邑卻教誨公眾懶惰,這個城邑又那邊用得著呢?獲得城邑卻買來懶惰,不如保持原有的。買來懶惰,冇有好的成果,丟棄了原有的,不吉。鼓城人能夠事奉他們的國君,我們也能夠事奉我們的國君。合於道義就不會有不對,愛好、討厭都不過分,城邑便能夠獲得而公眾曉得道義地點,肯冒死而冇有貳心,不也是能夠的嗎?
籍談回到晉國,把這件事奉告了叔向。
冬,魯昭公前去晉國,這是為了感激晉國人赦免季孫意如。
中行吳讓鼓城人進見,說,看你們臉上還吃得上糧食,臨時去補葺你們的城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