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科幻末世 - 鄉村愛情之我是劉能親弟弟 - 第33章 泰山的介紹

第33章 泰山的介紹[第2頁/共3頁]

五嶽為群山之尊,泰山為五嶽之長。五嶽是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普通指東嶽泰山(位於山東)、華山華山(位於陝西)、南嶽衡山(位於湖南)、北嶽恒山(位於山西)、中嶽嵩山(位於河南)。泰山因其氣勢之澎湃,又有“天下名山第一”的佳譽。泰山地區早在太古期間就已經成為東方文明的首要發源地,5萬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遺存和40萬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遺存顯現出這一帶初期的人類活動。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明,北麓的龍山文明遺存也反應出初期黃河道域氏族部落的活動狀況。戰國期間,齊國沿泰山山脈中轉黃海邊構築了長約500千米的長城,今遺址猶存。進入秦漢以後,泰山逐步成為政權的意味。泰山實際海拔高度並不太高,在五嶽中次於華山、恒山,僅占第三位。但就汗青政治及文明的職位而言,天下的很多大山與之比擬都不能望其項背。

在泰初代期間,泰山曾經是魯西龐大沉降帶或海槽的一部分,堆積了很厚的泥砂質和基性火山物質。厥後顛末泰山活動,褶皺隆起成為龐大的山係,同時產生一係列斷裂、岩漿活動和變質感化。構成了由各種變質雜岩和岩漿岩構成的泰山雜岩。

前人描述“泰山吞西華,壓南衡,駕中嵩,軼北恒,為五嶽之長”。中國當代神話傳說中,盤古身後,頭部化為泰山。據《史記集解》所載:“天高不成及,於泰山上立封禪而祭之,冀近神靈也。”當代傳統文明以為,東方為萬物瓜代、初春產生之地,故泰山有“五嶽之長”、“五嶽獨尊”的獎飾。自古以來,中國人就崇拜泰山,有“泰山安,四海皆安”的說法。當代曆朝曆代不竭在泰山封禪和祭奠,並在泰山高低建廟塑神,刻石題字。當代的文人雅士對泰山敬慕備至。泰山弘大的山體上留下了20餘處古修建群,2200餘處碑碣石刻。

泰山崛起於華北平原之東,超出於齊魯平原之上,東臨煙波浩淼的大海,西靠源遠流長的黃河,南有汶、泗、淮之水,與平原、丘陵相對高差1300米,構成激烈的對比,因此在視覺上顯得格外高大的節拍感和“一覽眾山小”的高曠氣勢;山脈橫亙100餘千米,盤臥426平方千米,其根本廣大產生安穩感,形體龐大而集合則產生厚重感,大有“鎮坤維而不搖”之威儀。所謂“穩如泰山”、“重如泰山”,恰是其天然特性在人們心機、心機上的反應。六朝任昉《述異記》載,秦漢時,官方傳說盤古氏(太古時開天辟地,代生萬物的神人)身背麵為東嶽,左臂為南嶽,右臂為北嶽,足為華山。盤古屍身的頭向東方,並且化為東嶽,泰山就成了當今的五嶽之首了。這明顯是按照《五行》、《五德》學說創作的神話故事,反應了泰山獨尊五嶽的汗青背景。

橋下的石坪為傲徠山中粒片麻狀二長花崗岩,質地堅固,抗風化剝蝕才氣比較強,經耐久風化剝蝕和溪水的沖刷,構成瞭如許廣大而光滑的大石坪。所謂“陰陽界”,實際上是一條由長石和石英構成的花崗質岩脈,大要呈灰紅色,脈寬1~1.2米,沿南東130°方向延長,近於直立產出在二長花崗岩中,與圍岩的邊界非常清楚,產狀穩定,直線狀展布,色彩光鮮,又位於東百丈崖的峭壁邊沿,陣勢甚為險要。前人把這條岩脈看作陽間與陽間的分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