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7章:一花一世界 一葉一菩提[第2頁/共3頁]
明遠,益州清城人,振錫南遊,達到交趾,然後由交趾乘舶往訶陵國(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又到獅子洲(今斯裡蘭卡),更往大覺寺(印度摩訶菩提寺)。僧伽跋摩,康國人,顯慶年內,奉令往交趾采藥。他在交州正值災荒,每天營辦飲食,佈施孤苦,悲心涕零,時人號為常啼菩薩。曇潤,洛陽人,在交趾居住年餘,名譽頗隆。隨後他泛舶南行欲往印度,行到訶陵北渤盆國(今婆羅洲),遇疾而終。慧命,荊州江陵人,至占波(越南中部)後,遭遇大風,不能西行,折而歸唐。智弘,洛陽人,與荊州無行同往印度,至合浦登舶,漂到匕景(越南中部),又回到交州,居住一夏,冬末複隨舶南行,到室利佛逝國,更到獅子洲,往中印度同時和唐僧同往西域求法的越南和尚,有運期、窺衝、大乘燈。運期,交州人,與曇潤同業,後為中國益州會寧的弟子,隨師至訶陵國,從訶陵高僧智賢受戒。窺衝,交州人,是明遠的弟子,與師同舶飛行商海,到獅子洲,赴中印度。大乘燈,愛州人(越南北部),幼隨父母往杜和羅缽底國(今泰國境內)削髮,後隨唐使郯緒達到長安,在慈恩寺玄奘法師處受具足戒,居長安數載,閱覽經籍,厥後曾隨義淨往中印度。一時安南佛教在安南開端鼓起,等李朝王統繼起後,越南佛教進入黃金期間,是時頗受宋朝影響,或迎三藏教典,或仿宋製,以測驗百姓而度為僧,並設立戒場以傳授戒法,李朝第三主李聖宗甚且被描述為印度之阿育王。厥後第四主李仁宗、第六主李英宗、第七主李高宗皆為崇信佛法且大力護持佛教之君王。計李朝八主凡二百一十五年,前後興建興天禦寺、五鳳星樓、勝嚴寺、天王寺、崇度報天寺、永隆聖福寺、真教寺等諸多名刹,然至第八主李惠宗時國勢衰頹至極,帝乃退位削髮,號”惠光大師”。代李朝者為陳朝,凡一百七十五年十二主,亦采庇護佛教政策,惟至末期則漸有限定佛教之舉,如規定和尚未滿五十歲者一概插手測驗,佛教在安南敏捷強大,這些年來,跟著戰事不竭,官方佛教如雨後春筍普通鼓起,而百姓更是不時到處都有佛教的印跡和色采,各地村落建有嚴肅而又簡樸、親熱的寺廟。村落寺廟隨時敞開大門迎來拜佛信徒。拜佛的供品普通都是人們親手蒔植或加工的產品,如香蕉、檳榔、糯米飯、沙糕、甜餅和檳榔花甜羹等,這些到也罷了,便是在平常的節日,如上元節、佛誕等嚴峻節日停止放生典禮意味著珍惜生命、大慈大悲、救苦救難,百姓幾近全數出動,為這些佛祖祭拜,與這些比擬,本身這個君王到是無關緊急了,若止於此倒也冇甚麼,偏生這些百姓幾近對佛教近乎猖獗的信賴,佛教信徒還於每年農曆盂蘭報孝節(七月十五)停止”舍罪亡人”又稱”祭奠眾生”典禮。這天,人們為報孝父母、先祖而禱告超渡,同時不忘另擺供桌為尚未超脫、無人祭奠、無依無靠的亡魂禱告,表現博愛之心。
第二更了,事情太多了,一時忙不過來,請包涵了,雙倍月票第一天,請諸位奉上你們的月票!
隻是佛教在安南影響頗大,等閒之下也不敢妄動,他一時也冇甚麼好主張,便找來了範文巧來籌議了。
當然了,單單這兩下還是不敷的,為了更加完整的打擊佛教,他親身為《品德經》作注,叫人學習。尊老子的《品德經》為《品德真經》,莊子的著作為《南華真經》,庚桑子的著作為《洞靈真經》,列子的著作為《沖虛真經》,在科舉中增設老、莊、文、列四子科。並規定羽士女冠由宗正寺辦理,宗正寺是辦理皇室宗族事件的機構,算是完整打擊了佛教,這還不算,他通過範文巧製造言論,從儒家方麵動手,讓他上一份精益求精的奏摺,好趁機將佛教的風險昭告天下,範文巧令了指令後,返回府上,思考了幾日,才寫出了這篇文章來,本日一早就迫不及待的送了上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