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3章[第2頁/共3頁]
假定有人不讀書便罷了,隻要自稱為讀書人,就必然處置於《大學》。《大學的綱擁有三點:明德、新民、止至善,都是我們的分內事情。如果讀書不能體貼到身上去,說這三點,與我毫不相乾,那讀書又有甚麼用?雖說能寫文能做詩,博學雅聞本身吹噓本身,也隻算得一個識字的牧童罷了,豈可叫明白事理階個有效的人。朝廷以製藝來登科士人,也是說他能代替賢人賢人立言,必須明白聖賢的事理,行聖賢的行動,可覺得官辦理公眾,整躬率物。如果覺得明德、新民為份外事,那雖能文能詩,而對於修身治人的事理,茫茫然不懂,朝廷用這類人作官;和用牧童仕進,又有何辨彆呢?
男國藩跪稟
稟父母・勸弟勿夜郎高傲
並且真能昂揚自主,那麼家塾能夠讀書,就是郊野處所,熱烈場合,也能夠讀書,背柴放牧,都能夠讀書。如不能昂揚自主,那麼家塾不宜讀書,就是清淨的處所,神仙的環境,都不宜讀書,何需求挑選處所,何需求挑選時候,隻要問本身:自主的誌向是不是真的。
5贄:拜見師長時所持的禮品。
兒子國藩跪著稟告
六弟抱怨本身的運氣不佳,我也深覺得然。但隻是小試得勝,就發牢騷,我暗笑他誌向大小而心中憂愁的不大,君子的發憤,有為公眾請命的度量,有內修賢人的德行,外建王者稱霸天下的雄功,然後纔不負父母生養本身,不愧為六合間的一個完整的人。以是他所憂愁的,是因本身不如舜天子,不如周公而憂愁,以德行冇有修整、學問冇有大成而憂愁。以是,固執的刁民難以感化,則憂;蠻橫的夷、奸刁的夏不能征服,則憂;小人在位,賢人遠循,則憂;匹夫匹婦冇有獲得本身的恩澤,則憂。這就是凡是所兌的悲天命而憐憫百姓貧苦,這是君子的憂愁。如果是一小我的委曲和蔓延,一家人的饑和飽,世俗所說的榮與辱,得與失,貴與賤,毀與譽,君子還冇有工夫為這些去憂愁呢。六弟委曲於一次小試,自稱不偶,我暗笑他所憂的東西大小了。
父母親大人萬福金安。六月二旬日,接到六弟蒲月十二日的信。七月十六日,接到四弟九弟蒲月二十九日的信。都說非常忙,寥寥幾句話,筆跡也草率,便是縣裡測驗的頭名和前幾名,都冇有寫上。同親中間有同一天接到信的,就是考陳腐先生,也都詳細寫了。同是一通訊兵,各家發信,遲十多天而安閒不迫。弟弟們早十多天而如此繁忙,為甚麼?並且每次都說忙,冇有一次安閒,又為甚麼?
父母親大人萬福金安。六月廿日,接六弟蒲月十二書,七月十六,接四弟九弟蒲月廿九日書。皆言忙迫之至,寥寥數語、筆跡草率,即縣試案首前線,皆不寫出。同親有同日接信者,即考陳腐先生,皆已詳載。同一折差也,各家發信,遲十餘日而安閒;諸弟發信,早十餘日而忙迫1,何也?且次次忙迫,無一次安閒者,又何也?
【註釋】
3率教:聽教。
、四弟來信寫得很詳細,他昂揚自勵的誌向,透露在字裡行問。但必然要出外找書院,這是甚麼意義?不過說家塾書院離家裡太近,輕易擔擱,不如外出溫馨。但是出外從師,天然冇有擔擱。如果是出外教書,那擔擱起來,比在家塾裡還短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