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其他小說 - 娛樂初唐 - 第一百九十八章 被腰斬的日本騰飛3

第一百九十八章 被腰斬的日本騰飛3[第1頁/共2頁]

關於史乘的編輯.文武天皇慶雲八年,太安麻呂用“萬葉化名”編輯了日本現存最早的史乘――《古事紀》3卷。天武天皇詔太安麻呂與舍人、宗王編輯《日本書紀》,正元天皇養老四年完成30卷。厥後,又有《續日本記》。嵯峨天皇弘仁十年(819)又敕令編輯,至承和七年(840)由藤原緒嗣等纂成《日本跋文》40卷,為安然初期的根基史籍。仿效唐朝修纂天子實錄。日本也呈現了《文德實錄》、《三代實錄》等史乘。《日本書紀》、《續日本紀》、《日本後紀》、《續日本後紀》以及文德實錄》、《三代實錄》等漢文史乘,被稱為“六國史”。不管史家觀點,還是編輯體例,都深深打上了唐朝修史的諸多印記。就連圖書分類,也是照搬經、史、子、集四部分類法而耐久相沿。

清和天皇時,還曾仿照《大唐開元禮》,新修奠式製,頒行天下。日本高鬆塚出土的古墓壁畫中有穿唐服的男女人像,足以證明唐朝打扮東傳日本的實在性。半個世紀前,郭沫若曾有過一段闡述,可謂很好的解釋:“中國在隋唐今後,顛末好些的外族踐踏,當代的衣冠文物每蕩然無存而又另起爐灶。日本則因為島國的乾係,冇有遭到這類外來的侵害,是以隋唐期間的封建文物乃至良風美俗,差未幾原封不動地還被儲存著。”日本另有大量引進唐朝思惟文明的記錄,包含說話筆墨、黌舍教誨、冊本編輯、文學藝術等等。先說說話筆墨。漢字東傳之前,日本“無筆墨,唯刻木、結繩”。5世紀時,在移居日本的漢人幫忙下,相稱一部分日本人已經能夠精確利用漢語了。當時,倭王武即用諳練的漢語給南朝宋明帝寫過一道奏表。他們稱漢語為“真名”,最古的日本冊本都是用這類“真名”寫成的。留唐學問僧空海,曾經編成日本史上第一部“真名”字典---《篆錄萬象名義》30卷。元正天皇養老四年下詔,要求遵循唐朝和尚道榮和學問僧勝曉等的發音,誇大“不得自出體例,妄道彆音”。聖武天皇天平八年(736),遣唐副使中臣名代聘請唐人衰晉卿赴日,天皇賜姓清村宿禰,官位從五位下,任太學音博士、太學頭、幫手吉備真備等太學傳授講授漢語音韻。改正“吳音”,提高“唐音”即“漢音”。〕很快,長於學習外來文明的日本民族便締造出以漢字為音符的“萬葉化名”。為日本說話筆墨的出世並代替漢字斥地出門路。但用漢字作音符,書字很不便利。奈良末期至安然前期,“平化名”、片化名“接踵產生。據傳說備真備操縱漢字楷書偏旁締造了日語標音筆墨---片化名,今後,日本有了本身的筆墨。厥後留唐求法僧空海(泓法)又操縱漢字草書體締造日本行書化名----平化名。漢字詞彙至今在當代日語中仍占相稱比重,1981年日本國語審議會通過的《常用漢字表》肯定日本常用漢字為1945個。

“奈良期間今後,聖武天皇的天閏年間,日本的家庭中和奈良的梵刹中,中國音樂是有最大權勢的。”日本學者田邊尚雄的這一番話,足以表達唐朝歌舞藝術在日本的影響力。文武天皇太寶元年(701),仿唐製設置了“雅樂寮”,有“唐樂工”、“伎樂工”等專門培訓“唐樂”藝伎。同時,不竭禮聘唐樂名家赴日傳授伎藝。天平神戶二年(766),唐人皇甫東朝、皇甫升女合奏“唐樂”令天皇沉浸,即授其二人敘位官階五位下,第二年又任命為雅樂員外援。仁和承明元年(834),遣唐使團中有精於操琴的良岑長鬆和善於琵琶的藤原貞敏,作為從六位下的準判官同業。藤原貞敏在長安拜劉二郎為師學彈琵琶,數月以內“極其妙”,劉二郎非常讚美,贈他紫琵琶兩個、樂譜數十卷,並將敬愛的女兒(琴箏妙手)嫁給他。藤原貞敏回日本後,在“雅樂寮”任“雅樂助”、“雅樂頭”等要職,並“定琵琶四調傳於世”,成為日本音樂舞台上一代琵琶權威。彆的,遣唐使還帶回大量樂書和樂曲,主如果唐宮廷樂舞。這些樂舞如《秦王破陳樂》等在日本流行一時,不但當代宮廷常常吹奏,當今社會中仍然不時公開演出。(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