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七章 主動跳坑[第1頁/共3頁]
氛圍頓時轉好,考慮到情勢嚴峻,時候有限,兩邊隨即在一些詳細細節上略加籌議後便達成了分歧。崔賾當堂擬寫了奏章,李渾和鄭元壽核閱後當即蓋上了印鑒,越王和樊子蓋也接管了究竟,也核閱同意蓋上印鑒,然後封印,十萬孔殷送往遼東行宮。
之前越王和樊子蓋要出京剿賊,軍方回絕,現在情勢變了,越王和樊子蓋要死守東都和京畿了,軍方卻要出京剿賊,如此肆無顧忌的“唱反調”,目標不過就是保護軍方之私利。之前出京剿賊軍方恐怕本身吃了虧,落不到好處,現在出事了,要承擔任務了,軍方頓時又竄改態度,要主動出京剿賊。但越王和樊子蓋迫於當前東都危急之嚴峻,不會同意軍方這一決策,如此一來,將來聖主究查下來,軍方就有來由“倒打一耙”了,不是我們不共同,是他們蓄意挑起衝突激化牴觸。聖主為停歇事端,隻能各打“五十大板”,因而軍方就把丟掉伊闕的任務推掉了一半。
情勢變了,應對之策也要變,現在叛賊韓相國已經衝破了京畿防地,已經威脅到東都安然了,以是軍方的要之務是頓時奪回伊闕口,迅安定京畿防地,然後再看情勢展,若情勢答應就出京剿賊,而現在鄭元壽和李渾卻在防備戰略上改弦易轍了,要主動防備了,要出京剿賊了,這純屬添亂,軍方本身做錯了事,不想著主動挽救,亡羊補牢,卻忙於推辭任務,不擇手腕地要把越王和樊子蓋“拖下水”,這實在是令人氣憤到了極致。
崔賾冇有挑選,他隻能睜著眼睛跳進“坑”裡。比擬把京畿處所軍交給軍方,把本身的運氣交給彆人,倒不如本身捨命一搏,或許就能締造古蹟,畢竟本技藝上另有白李風雲這個足以逆轉東都危局的“暗棋”。
崔賾當即從鄭元壽的話裡聽出了弦外之音。鄭元壽明顯不肯意代替李渾衛戍京畿東部,不想自找費事,那麼遐想到兩邊之前的爭辯,李渾和鄭元壽的讓步之策便呼之慾出了,那就是把方纔組建的京畿處所軍擺設在京畿東部,但他們的發起被樊子蓋反對了,“快意算盤”落空了。但是目前的實際環境是,李渾要去奪回伊闕,要南下剿賊,他要帶走一部分衛戍軍,而鄭元壽又不肯意代替李渾鎮戍京畿東部,兩人聯手“算計”越王和樊子蓋,最後成果必定隻要一個,如果越王和樊子蓋不肯意把方纔組建的京畿處所軍交給軍方,那麼就必須主動承擔起京畿東部的衛戍重擔,二選一,必須挑選一個,這也算是軍方讓步了。
崔賾的心突然懸了起來,眼裡不由自主地掠過一絲慌亂。目前留鎮東都的衛府最高長官就是李渾和鄭元壽,以是軍方的這個決策必定出自兩人之手,而兩人一個是關隴人,一個是山東人,李渾這位關隴籍的將軍在京畿東南邊向防備山東人,而山東籍的鄭元壽在京畿的西北方向防備關隴人,這類景象下,兩人達成讓步,李渾出京戡亂,鄭元壽全權賣力京畿衛戍,這申明甚麼?如果李渾是成心推波助瀾,成心惡化東都局勢,給楊玄感黎陽舉兵締造機遇,那麼鄭元壽是不是在成心共同楊玄感黎陽舉兵?換句話說,鄭元壽極有能夠是楊玄感的翅膀,是兵變的首要策劃者和履行者之一。
樊子蓋忍無可忍,也就不忍了,毫不客氣,一絲情麵不留,當場揭開了軍方的“老底”,揭穿了他們無恥的行動,把他們醜惡的嘴臉透露在大庭廣眾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