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履卦[第1頁/共3頁]
如果如許去“履虎尾”,老虎絕對不會不咬它,凶是必定的。“武報酬於大君”,是指出另一種環境。武人是剛暴之人,其才雖弱,其誌卻剛烈,他能夠不顧強弱,英勇直前。如許的人如果在一名足智多謀的大君即天子的帶領下,充分闡揚他英勇不怕死的好處,或許是可取的,無益的。六三陰柔而不中不正,卻不曉得本身有致命的缺點,執意冒險前行,無異於履危蹈禍。就彷彿眇者自發得能視,跛者自發得能行一樣。但是在智者看來,這和“瞽者騎瞎馬,半夜臨深池”差未幾。象辭警告以兩個“不敷”,喚醒人們萬勿強不能覺得能。
“禮,履也。以是事神致福也。”履就是禮,就是當時社會人們立品處世的原則。這裡有兩層意義:一層,是指人的實際和行動,這是外在的;內涵的就是禮與理。這個禮與理是實際與行動的原則,不管你去實際甚麼,乾甚麼事,你的一言一行必須合於禮和理。以是這個履就是禮和行動、表與裡的同一。
爻辭剖析
六三以陰居陽位,不中不正,以此為履,必出題目。走路應均衡適中,而六三行不中,申明他是個跛子。走路需眼睛正視,而六三視不正,申明他又是個一隻眼。跛子走的不端方但還是能走,眇者固然看的不全麵但還是能看,事情糟糕就糟糕在這裡。六三忽視本身的致命缺點,自發得是。兩個“能”字充分表示出一個自專自用者的形象。
爻辭剖析
初九,陽居陽位。“素履”,素是樸素無紋飾,即事物的本來臉孔。
這裡的“獨行”,就是說“獨”守住正道。“獨行願”是說行動的目標隻是要實現本身的夙願初誌,不為情遷,不為物累,即《中庸》所謂“不肯乎其外”。孟子所說大丈夫“繁華不能淫,貧殘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意義與此不異。
初九:素履,往無咎。
象曰:幽人貞吉,中不自亂也。
九五:夬履,貞厲。
不處就是動,就是進。《說文》又說:
象曰:元吉在上,大有慶也。
卦辭開口便說“履虎尾”,取象非常獨特。履,有所躡而跟進的意義。緊躡老虎尾巴走路,可謂大家間最傷害的事情,咥是咬的意義,“不咥人”,但是老虎卻不咬你,保你亨通無事。卦辭以此誇大人立品處世,行之以禮,以和悅謙虛待人接物,即便趕上最凶悍的老虎,也將安然無恙。卦中有“履虎尾”之象。乾剛在前,故稱虎;兌跟厥後,故曰履虎尾。八卦當中以兌為至弱,以乾為至健。乃至弱服於至健以後,天然有危急之象。卦中也有“不咥人”之象。兌是悅體,以和悅履乾剛,則有不被咥而致亨之能夠。《彖傳》中說“說而應乎乾,是以履虎尾,不咥人”,非常精確地抓住了兩點,解釋極得方法。履是柔履剛,不是剛履柔。柔履剛是天下上最傷害的一種履,給這類最傷害的履找到處理的體例,彆的各種環境的履便可非論了,這是第一點。第二點,指出“履虎尾”之以是竟能“不咥人,亨”的按照,是“說而應乎乾”。履卦兌下乾上,兌柔乾剛,兌以柔履乾之剛,獨一可行的體例是對乾要悅要應。悅是和悅,應是恭敬,二者缺一不成,但底子的態度是兌必須謙虛自處。如果能如許,雖剛暴亦不難順服。悅而應乾,乃兌之妙用。九五剛不徒剛,並且居中得正,剛而中正,必定不過剛,不過剛則必辦事不偏,掌控標準。推及人事,剛而中正之人一旦踐帝位,君臨天下,定“不疚”。“不疚”即無瑕可指,無懈可擊。“中正”則“不疚”,“不疚”則光亮。居君位而光亮,方知和悅不是脅肩諂笑,恭敬不是奴顏婢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