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詬卦[第1頁/共3頁]
因為它想遇,又有這個包涵心,並且在四爻也可居,也在此等著,成果還是不能相遇。以是就“起了”,在如許一氣之下一起就起得過快、太高了,以是凶。實際這裡還不是指行動,而是指心態,一種但願幻滅後的遺憾和哀怨,乃至憤恚。以是“無魚之凶,遠民也”。遠民是離得太遠,遠民必定有凶。從爻上來看,陰為民,九四與民離得很遠。
這為甚麼要係?為甚麼要牽?這就是大天然的規律,是相互管束的。
詬,遇也,遇合也。象辭裡講“天下有風,詬”,風是為活動的,有活動便有遇合的機遇,不管甚麼遇合都是在活動中遇合的,人也是在相互走動,相互活動中遇合,氣和水也是在活動中遇合。
“其行次且”,因為它還想著與初六相遇,但還冇遇又要走,以是就有這麼一種“次且”,有如許的盤桓不前的表示。要行又未與初六相遇,彷彿是一種“遺憾”,一種牽掛,以是就有厲。但這裡雖未遇,也直接地相遇了,以是“無大咎”,當然這小咎還是有的。“行未牽也”,這裡有“未”字,剛纔不是講有牽掛嗎?但實際上冇有牽住它,牽不住它,它還是要走的。這牽隻不過是本身牽本身,彆人冇有連累它,以是就不會相遇。這一陰一陽二氣不會相遇,六合不會獲得相感。這未牽,是指陰未牽它,隻是本身牽掛罷了,以是兩邊是不能呼應的。
爻辭剖析
詬:女壯,勿用取女。
“九五含章,中正也。”這中正指季候到了,恰好逢中了,恰好是這個時候,恰好是瓜熟蒂落的季候。“誌不捨命也”,這“命”就是指天命,就是指天意。這裡援引蘇東坡的一句話,蘇軾曰:“陰長陽消,天之命也。有以勝之,人之誌也。君子不以命廢誌。”陰長陽消,也是天的號令,也是天的運氣,運是運轉。能勝任天命就是人的誌向,君子絕對不會因為天命太大,以為本身接受不了,就放棄了本身的誌向。
爻辭剖析
爻辭剖析
“包無魚”與“包有魚”恰好相反。就是說九四有這類相遇的慾望與誌願,但“無魚”,又冇有相遇,如許也就有一種遺憾,也就冇有那種餘地和愉悅。“起凶”,起者,亢也,架空之象。那為甚麼起呢?
六合相遇,品物鹹章也。剛遇中正,天下大行也。詬之時義大矣哉!
因為它在長的階段,所覺得壯。“勿用取女”是指五陽不要迷戀初六這個陰爻,陽爻該走的時候還是要走,該消的時候還是要消,不要迷戀。這“勿用”是指這個意義。“取女”隻不過是個比方罷了。
上九:詬其角,吝,無咎。
以是象曰:“天下有風,詬;後以施命誥四方。”後就是君主,利用到政治統治上,就要“施命誥四方。”把本身的號令下達到四方使天下統統的人,統統的角落都曉得,都照辦。詬卦“大象”與觀卦類似,但也不儘不異。詬卦天下有風,風無處不吹,後的號令無處不到,而觀是流行地上,先王親身出巡,所到之處有限。
九三:臀無膚,其行次且,厲,無大咎。
象曰:天下有風,詬;後以施命誥四方。
初六為柅卦的主爻,正因為它來了,才稱為柅。在卦辭上講了一個“壯”,實際上這時它還不壯,因為它才方纔來,不過它在不竭地漸漸強大。“繫於金柅,貞吉”。“係”,是係在“金柅”上,因為上卦為乾卦,乾卦是屬金的。金柅本意是車刹,這天道就是“車刹”,萬物都以它為止,如許當然是正固吉利了。“有攸往,見凶。”這個“有攸往”,不是簡樸的有所往,而是已經超前了,不適時、不適度如許的往,那樣能夠就有凶了。“羸豕孚蹢躅。”這瘦實際上就是還冇有到壯的時候。孚,指誠信、承諾的,“繫於金柅,柔道牽也。”這裡要抓住兩個字,就是“係”與“牽”。係,是指係在上麵乾卦上。牽是被柔道所牽,是坤卦在前麵牽著。乾卦是“天行健”,係在乾卦上那當然要往前走,前麵又牽著,那不就是有盤桓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