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1)[第1頁/共5頁]
秋,七月,甲午,魏立崇高嬪為皇後。尚書令高肇益貴重用事。肇多變動先朝舊製,節減封秩,抑黜勳人,由是怨聲盈路。群臣宗室皆卑賤之,唯度支尚書元匡與肇對抗,先自造棺置聽事,欲輿棺詣闕論肇罪過,他殺以切諫;肇聞而惡之。會匡與太常劉芳議權量事,肇主芳議,匡遂與肇喧競,表肇指鹿為馬。禦史中尉王顯奏彈匡誣毀宰相,有司處匡極刑。詔恕死,降為光祿大夫。
丁卯,魏楚王城主李國興以城降。
壬申,魏東荊州表“桓暉之弟興前後招安太陽蠻,歸附者萬餘戶,請置郡十六,縣五十。”詔前鎮東府長史酈道元案行置之。道元,範之子也。
濟州刺史高植帥州軍擊愉有功,當封,植不受,曰:“家荷重恩,為國致效,乃其常節,何敢求賞!”植,肇之子也。
梁紀三(起著雍困敦,儘閼逢敦牂,凡七年)
秋,七月,癸巳,巴陵王蕭寶義卒。
三月,戊子,魏皇子昌卒,侍禦師王顯失於療治,時人皆覺得承高肇之意也。
夏,四月,戊申,以臨川王宏為司空,加車騎將軍王茂開府儀同三司。
初,顯祖之世,柔然萬餘戶降魏,置之高平、薄骨律二鎮,及太和之末,叛走略儘,唯千餘戶在。太中大夫王通請徙置淮北,以絕其叛,詔太仆卿楊椿持節往徙之。椿上言:“先朝處之邊徼,以是招附殊俗,且彆異華、戎也。今新附之戶甚眾,若舊者見徙,新者必不自安,是驅之使叛也。且此屬衣毛食肉,樂冬便寒;南士濕熱,往必殲儘。進失歸附之心,退無藩衛之益,置當中夏,或生後患,非良策也。”不從。遂徙於濟州,緣河處之。及京兆王愉之亂,皆浮河赴愉,地點抄掠,如椿之言。
時佛教盛於洛陽,中國沙門以外,自西域來者三千餘人,魏主彆為之立永明寺千餘間以處之。處士南陽馮亮有巧思,魏主使與河南尹甄琛、沙門統僧暹擇嵩山形勝之地,立閒居寺,極岩壑土木之美。由是遠近承風,無不事佛,比及延昌,州郡共有一萬三千餘寺。
天監七年戊子,公元五零八年春,正月,魏潁川太守王神念來奔。
庚子,魏郢州司馬彭珍等叛魏,潛引梁兵趨義陽,三關戍主侯登等以城來降。郢州刺史婁悅嬰城自守,魏以中山王英都督南征諸軍事,將步騎三萬出汝南以救之。
乙亥,以南兗州刺史呂僧珍為領軍將軍。領軍掌中外兵要,宋孝建以來,製局用事,與領軍分兵權,典事以上皆得呈奏,領軍拱手罷了。及吳平侯昺在職峻切,官曹寂然;製局監皆近幸,頗不堪命,以是不得久留中,丙子,出為雍州刺史。
癸卯,以安成王秀為荊州刺史。先是,巴陵馬營蠻緣江為寇,州郡不能討。秀遣防閣文熾帥眾燔其林木,蠻失其險,州境無寇。
庚午,詔置州望、郡宗、鄉豪各一人,專掌搜薦。
李平捕愉餘黨千餘人,將儘殺之,錄事參軍高顥曰:“此皆主謀,前既許之原免矣,宜為表陳。”平從之,皆得免死。顥,祐之孫也。
八月,癸醜,竟陵壯公曹景宗卒。
玄月,辛巳,魏封故北海王詳子顥為北海王。
魏主聞邢巒屢捷,射中山王英趣義陽,英以眾少,累表請兵,弗許。英至懸瓠,輒與巒共攻之。十仲春,己未,齊苟兒等開門出降,斬白早生及其黨數十人。英乃引兵前趨義陽。寧朔將軍張道凝先屯楚王城,癸亥,棄城走;項追擊,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