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 幫忙[第1頁/共2頁]
改革為孝悌聽語音
《眉間尺》演呈現場
鑄劍故事產生地聽語音
國度變了,配角也換了,二者之間的筆墨又如何能夠近似呢?校語中所謂“餘悉同”該當是指內容不異,筆墨也大抵相仿罷了,而不是說整篇能夠照搬,“《列異傳》曰莫耶為楚王作劍”,魯迅輯本並未依從照搬而隻能參照彆書將“莫耶”仍然寫作“乾將莫耶(邪)”,這一點就很申明題目;何況校記不但指《列異傳》,還包含了《搜神記》,而《搜神記》的內容雖與《列士傳》不異,但筆墨卻完整兩樣,明顯不能僅僅校改幾字後便能夠又同時視作是《搜神記》逸文的。是以《古小說拘沈・列異傳》中編錄的眉間尺故事是否係曹丕所作是很為可疑的。
眉間尺故過厥後被改革為孝悌的典範。《承平禦覽》卷三百四十三輯有《孝子傳》逸文,此中亦謂:“為晉王作劍,藏雄送雌。”“尺破柱得劍,欲報晉君。”“將尺首及劍見晉君。”這與《列異傳》《搜神記》分歧流,它也承認鑄劍故事產生在北方的晉國而不在江南的吳越。《孝子傳》在《隋書・經籍誌》裡記有多部,如晉輔國將軍蕭廣濟所撰十五卷、南朝宋員外郎鄭緝之所撰十卷、南朝宋師覺授所撰八卷(魯迅關於老萊子的質料即得於師著)、宋躬所撰二十卷等,但《禦覽》所輯未注為何本。劉向也有《孝子傳》,隋時已亡失。魯迅《<二十四孝圖>》中提到“郭巨埋兒”故究竟見於劉向的《孝子圖》,不是《孝子傳》,約莫那是一個淺顯讀本。《禦覽》輯《孝子傳》逸文明顯是依從《列士傳》所說,而不取《列異傳》,這是值得正視的。但將眉間尺列為孝子倒是一個很風趣的事情:眉間尺的複仇不是為了抗暴而是為了儘孝。如許一來忠孝卻不能分身了,因為報父仇則必須弑君,忠君則不成能做孝子了。但是儒家學說有一個很好的解釋:“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弑君也。”這是孟子遊說魏國時對梁惠王說的話(《見孟子・梁惠王》),彷彿孟子已有預感,厥後傳說梁惠王果為眉間尺所殺。是以表揚眉間尺為義士和孝子均不成為一個題目。
這裡應當申明,魯迅《古小說拘沈》是不決稿,生前並未刊印。群眾文學出版社1999年出版的《魯迅編錄古籍叢編》第1卷編入了《古小說拘沈》,並“按手稿及原引據書停止了開端的訂正”。《列異傳》原引據書《承平禦覽》,《叢編》是以景宋本作訂正的,是以筆者也以景宋本為據(係用中華書局縮印之商務印書館1935年景宋本,1960版,1998年重印本)。《叢編》如果冇有作訂正,當然不會發明題目,如1938年版《魯迅選集》第8卷支出時的環境一樣;但既然作了訂正,並且原書編輯者也供應了這類便當,所引據之書均注瞭然書名及卷次,這就冇有來由不寫出校記,特彆是當書名、作者都不符合(劉向的《列士傳》變成了曹丕的《列異傳》),原書編輯者又作了校改時更應當加以申明,指出其異同。並且,筆者覺得單用景宋本訂正,仍然能夠會存在一個題目:宋刊本當然優於各種傳抄轉刻本,但是魯迅當年在紹興清算古籍時不大能夠用到宋刊本。他厥後到北京輯校《嵇康集》時還隻能取清朝“鮑崇城刻本《承平禦覽》”停止比勘。1927年魯迅在廣州購到清朝南海李氏重刻本,這約莫不過是據鮑刻本傳刻。直到1935年底,魯迅才預定購到商務印書館方纔出版的景宋本一套,但是此時已是魯迅生命的最後一年,他已無時候再以景宋本來重新訂正《古小說拘沈》了。因為《承平禦覽》傳播的時候長,版本浩繁,各本中的筆墨是有出入的,魯迅按照明清刻本所編錄的筆墨是否會與宋刊本有異呢?這是不能平空作出推斷的,明顯這就很有比勘的需求。因此群眾文學出版社編輯出版《魯迅編錄古籍叢編》時,不該隻尋求善本,《列異傳》也不該僅以宋刊本停止訂正,還應當用魯迅所利用的版本停止彙校,並著其異同,如許如果碰到異文,不管是版本上的題目還是輯校上的題目就會清清楚楚了。如果彙校證明是因為版本分歧而呈現的差彆,那麼將《列士傳》改頭換麵變成《列異傳》的任務就不在魯迅而是明清時的傳抄轉刻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