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隨意用念[第4頁/共5頁]
精進莫退轉,般若複深行,
持戒不成動,忍辱須巧智,
禪者,慧也,無慧之禪,比方無水之淵,空穀之在,非是正得,扣之扣之,其音自揚,定得慧而明,穀得音而幽,淵兮杳冥,萬物之宗,動靜搖弦,此岸無船。
世人有情麵,世人亦有小我情,共守情麵,尊敬小我情,莫以自情而礙彆人個情,若共守情麵底子,不違各個自情,則為敦睦,人間以內,所不能和者,即為欲重,欲重者越共情而發個情於眾,侵損他情麵,使彆人不得敦睦安寧,如是之事,很久矣。
七月初十感念序言,略而記之。
眼耳鼻舌身,五根比方五波羅蜜,意根如般若波羅蜜,若五根離意,則不能用,若五波羅蜜離般若,則非善修,非正修,是故當以正知見而修行五種波羅蜜,所謂以聰明持戒,以聰明忍辱,以聰明佈施,以聰明禪定,以聰明精進,以聰明涵養聰明,如是乃為菩提道六波羅蜜修行。
此天下,他天下,此時,他時,眾生麵孔有彆,眾生思念有彆,而眾生身心之底子無彆,於其不同性,觀其共行性,於其共行性,觀其不同性,所謂個個不同,而個個亦有同宗,粗細之分,大小之辨,無有不測,如是乃為全知全見,見大不知小,見小不知大,皆為片麵,不為全真知見,是故說固執知識者,不見於全知,如有一執念,不見眾生情。
至於菩提道中彆離修行,乃有六波羅蜜行,所謂持戒、忍辱、佈施、禪定、精進、般若,此六行中,世人多重禪定與佈施,至於持戒,則難行動,至於精進,恐複難行,至於忍辱,恐是罕見,般若者,聰明也,總攝前次五種行動,若五種行動無般若,則如人有五根而無第六意根。
有為之人,難學有為之法,是故教習有為觀想,製住心猿意馬,然後有為歸住有為,比方擺盪之水,至於安靜,有為之人,身心清淨,若學修觀想有為諸法,比方搖靜水使之動,而後複修法使之溫馨,如是法、人,是為不相對,非呼應緣,如是修者,是盲修也。
至於人間,則有人法,諸人共性無彆,而其本性不同,人間各國,為人之事,各有不同,縱其知見棄取有彆,而其人道共知則無不同,所謂人道之事,便是人道同事,至於人道之情,便是人道共情,所謂人道之修,便是人道之情性,情性共處,乃為人道本處,情性不同處,便是世人本性之情。
修行菩提道法,禪定不成不修,拜彆禪定,不證菩提,何故言此,此禪定非止四禪八定,所謂心得定而生慧,名為心得禪定,若智入三昧而生慧,名為智得禪定,若慧三昧中得意潔白,名為慧得禪定,若知見入住三昧,識心擺脫,名為知觀點脫禪定,此等禪定事,可從四禪八定中修得,亦能夠從心定中得,不時到處,無不成得,是故說禪定在不時到處。
頌:
有為中性命一體,不假二說,性便是命,命便是性,以大恐懼心,上乘聰明為引,渾厚德行為藥,初入門徑,即為虛無淺境,漸次修行,轉虛有為太虛,由淺入深,天然成績奧妙虛空,奧妙一竅,初修即有,直行得入,無有傍門,此乃有為係金丹仙道,所謂成績,人仙、地仙、神仙,至於天仙,不必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