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第2頁/共4頁]
也是最合適背鍋集怨的。
“隻怕太子殿下有行動了,三皇子會更歡暢。屆時就不是從中教唆太子與朝臣的乾係了。到時候隨便找個禦史參太子殿下一本,證據都是確實的。微臣不曉得甚麼大事理,隻曉得讓敵手歡暢的事情,微臣絕對不乾。”
太子殿下皺了皺眉,還是有點兒捨不得兩江的那一批人。
但是,即便是賢人不想當眾究查太子殿下在此事中的失策之罪(或者是比失策之罪更加嚴峻)。卻也不得不承認,太子殿下被這一件事弄的灰頭土臉,不但是以消磨了先前那些為國為民至純至孝之舉所帶來的好名聲兒,更傷害的是是以事幾乎失了聖眷。
正所謂三人成虎,即便賢人對太子殿下正視有加,信賴非常,目睹這一筆爛賬,也冇法自欺欺人的表示此事與太子並不相乾。
做事勤謹,未雨綢繆。
在坐的大臣們也都曉得陳珪雖在文章學問上不甚精通,於實務上實在有幾分天稟。目睹太子殿下如此垂問,不約而同地看了過來。
賢人言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又有一句老話兒講千裡仕進隻為財。
“……如何遮瞞?現在彈劾兩江官員勾搭河道總督貪墨工款的摺子就擺在賢人的禦案上,黃河決口乃至沿河諸州幾十萬哀鴻流浪失所的動靜更是鬨得朝野儘知。倘或此事產生在平常時節,恐怕另有的諱飾,偏又趕上太皇太後駕薨,賢人憐恤百姓特地下旨命各地官員補葺河堤的旨意以後。可見他們不但是欺瞞聖上貪墨錢款,更是抗旨不尊。太子殿下前幾日纔在陛下跟前兒稟明意欲替太皇太後守製三年,現在卻又湯進這趟渾水。隻怕那些人見了,更有的說了。”
“話是這麼說,倘若太子無動於衷,又如何向支撐的太子的朝臣交代?隻怕三皇子更會是以從中教唆——”
太子殿下聞聽趙寅的一席話,隻是濃眉舒展,不發一言。
礙於太子乃國之儲君,為了太子的顏麵著想,永嘉帝並未曾於人前警告怒斥。但是在朝會散後,仍舊將太子宣入勤政殿內罵了個狗血淋頭。若不是太子殿下在太皇太後駕薨時提出了以平常百姓之禮為太皇太後守孝三年的仁孝之舉,勾起了當今的慈父情懷,隻怕這會子龍顏大怒之下,太子殿下的景象會更狼狽。
東宮外書房內,太子殿下並一乾親信皆在外書房中密談。會商的便是前幾日八百裡急報兩江官員勾搭河道總督貪墨修河工款,乃至河堤經年失修,大雨決堤淹冇民田之事。
當官兒不怕貪,但是怕蠢。贓官亦有能臣乾吏,使治下百姓風調雨順,夜不閉戶。但是蠢官兒就關鍵人害己了。更荒誕的是現在有那麼一等笨伯,本身蠢尚且不知,反而要自作聰明扳連旁人……
此旨一下,少不得又有朝臣獎飾當今仁政愛民之心。而遠在廟堂以外,日日土裡拋食的布衣百姓們,卻比朝上的大老爺們擔憂的更多。
陳珪也不急,隻向太子殿下說道:“太子殿下覺得,倘或由聖裁專斷,賢人會選誰為欽差措置此事?”
陳珪官職寒微,家世陋劣,此前雖得了太子青睞,有幸入東宮伴駕。可多數是與太子殿下伶仃相見,所言談的也都是些傳聞趣事冇要緊的話。能夠以謀士的身份插手這類規格的密議還是頭一次,這還是陳珪向太子殿下諫言“複式記賬法”和“養廉銀子”以後的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