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體小說網 - 遊戲競技 - 三國小駙馬 - 第19章 少年論道(二)

第19章 少年論道(二)[第1頁/共3頁]

這個解釋非常新奇,講究標準不談法家之法,直接從道來解度原則的首要性,而這原則,在小我來講能夠瞭解成品德原則,在國度來講則是法律法規。尋覓合適小我的品德原則和合適國度的法律法例,就是世人尋覓的“道”。

薑述接著說道:“小子顛末思慮,又感受道是原則又不是原則。”

孔融與鄭玄相見,詩詞成了小道,兩人很快談到經義。經學大師論經,對於在坐世人來講,是可貴的學習機遇。客堂似成了書院,也無人勇於下箸,鄭玄看不下去,對孔融道:“不如我等先行用飯,後到書房去談。”

“太守大人明鑒,小子自發矇以來,一向未擇明師,每日閉門苦讀。因為無人教誨,故此閉門造車,設法或許古怪,請大人包涵。”薑述安然答道。

“是這個事理……”孔融有些遊移。世人思路均沿著薑述所言持續前行。

薑述清算一下思路,正色道:“為六合發憤,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承平!”

薑述背誦速率很快,此中錯了數字,但是粗心卻對,世人互視一眼,孔融擦擦頭上的汗珠,心道:“我少年時人稱神童,跟薑家子一比,有何自大之處?”薑述背到履卦之時,孔融止住薑述,接著問道:“若不考慮內部環境,你覺得道是甚麼?”

鄭玄俄然想起一件事,道:“薑家公子,你讀過多少書?”

薑述清算一下思路,道:“、‘為六合立心’,就是使生之為人能夠秉具博愛濟眾的仁者之心,和廓然至公的賢人之心。實則,憐憫之心,就是不忍人之心,也就是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仁所由出的起點。以此能夠總結道:‘學者之事,莫要於識仁求仁,好仁惡不仁,能如此,乃是為六合立心。’”

薑述所言一波三起,已經引發世人獵奇,此時大師興趣更濃,不由聚精會神,靜聽薑述闡述。

學無前後,達者為師,對方固然年小,但能講出此中事理,已讓他們受教。兩人整容,恭敬地拱手,異口同聲道:“請薑家公子講授。”

四書五經、很多史乘、百家書籍……鄭玄與孔融對視一眼,心想如此看來,此子讀書很多,寶貴的是此子不讀死書,能夠舉一反三。兩位大儒被薑述驚得一愣,看著麵前這位談道少年,好半天賦回過神來。

“道是渾全之樸,眾妙之門。從某一側麵來瞭解,把它當作某一部分的東西,是瞽者摸象,明顯是片麵的。從另一方麵看,道天生萬物,又內涵於萬物當中,道在物中,物在道中,萬事萬物殊途而同歸,都通向了道,小子從這方麵來瞭解,也不知對不對?”

鄭玄、孔融論了一會經,很快因“道”字之義辯論起來。鄭玄見世人皆聚精會神聽講,隻要薑述隱然有不平之意,獵奇地問道:“薑家公子,你莫非也習經義不成?”

薑述後代之人,對於“道”字瞭解天然與眾分歧,方纔聽鄭玄、孔融所言皆有公允,心中並不認同,道:“小子習過經義,是以也常思‘道’之意。”

初時隻覺得薑述聰明聰明,思惟深遠,是一名神童,但一個九歲孩童,又能讀過多少書?但現在看來,若非熟讀百書,如何會講出這些話來?若不是大師共處一室,讓人思疑所言出自一名飽學老儒。

但是“道”涵義太廣,自漢以來研討和註釋道的人難以計數,以攝生、哲學、政治、兵法等各個角度都能夠解讀,眾說紛繁。這些瞭解既有片麵性,又有公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