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少年論道(二)[第2頁/共4頁]
薑述忙道:“太守大人但說無妨。”
說到這裡,鄭玄就坐不住了,他自謂當世教誨大師,聽這少年議論施教,本來隻覺得能談點外相,不料每語皆中要點,見薑述略微停頓一下,問道:“薑家公子因何曉得為師之道?”
薑述道:“隻是我總結的學習體例,既然大人提及,我也是敢藏私。方纔所言已有六條,其七是謙虛求知,擇善而從。謙虛方能采取百物,彙合各種知識,收支神明之境。謙虛就是不以己有之知存於心中,滋擾采取新知,以是‘謙虛’就是‘埋頭’。‘六合以虛為德、至善者虛也。虛者六合之祖,六合從虛中來。’人肄業問,必須去除“意、必,固、我”,達到至誠,存德,虛靜。要向各種人物學習,不恥下問,擇善而從。是學貴有效,道濟天下。教誨的終究目標是令人竄改氣質而成為聖賢。教誨必須重視道濟天下,利濟眾生。教誨門生做一個對天下,對群眾有效的人。以是特彆誇大“學貴有效”、“經世致用”、“篤行踐履”,反對空知不可,學而不消,坐而論道。賢人之學就是為解除國度民族之憂患而立,賢人如果不以國度群眾為憂患,賢人也是冇用的。”
鄭玄問完話今後,與孔融相視苦笑,這已是千古奇聞,一個九歲少年思“道”,並且悟出很多,將史乘翻一翻,可曾有之?若真希冀他悟出如何實施道,難道孔夫子轉世?
孔融見鄭玄言語慎重,不似談笑,重新瀏覽一遍,笑道:“莫非是先生所著發矇之書?”
鄭玄不由汗流浹背,心道我一行努力教誨,教人無數,還冇總結出這些經曆,這位少年隻在族學讀書,為了族中後輩教誨,不但想出《三字經》的點子,還在總結學習體例和講授體例,本身這平生乾得是甚麼?鄭玄問道:“不知公子為族學教員想出甚麼講授體例?”
鄭玄點頭道:“發矇之書不假,但非老朽所作,而是薑家公子所思。”
鄭玄上午與薑述相談甚歡,起了收徒之念,怎奈飯後一番對話,自發不能勝任其師,這才說出這番話來。
“將薑家公子方纔所言記錄下來,一字不落。”鄭玄轉首對孫乾道。
孔融、鄭玄等人聽到這裡,感受再議論下去索然有趣,兩人對視一眼,孔融先道:“打攪時候已長,本官明日啟程返回北海,先行告彆。有一個要求,不知公子可否承諾?”
鄭玄點點頭,並未開言,抬抬手錶示接著講,薑述道:“其三發憤向學,勤懇不息。“誌”是教誨的大前提,一小我求知為學,為人仕進,都必須“立其誌”,“正其誌”,“人若誌趣不遠,心不在焉,雖學無成”。有了誌向目標,就要孜孜不倦,勤懇不息,達到目標,實現抱負。其四循序漸進,博學精思。學習求知是一個循序漸進的“有序”過程。既不能停止間斷,又不能急於求成。教員應循序而教,門生應循序而學。肄業的漸進過程堆集工夫,每天好學苦讀,由日積月,期月成年,顛末如許的漸進工夫,學習方可有成。學有所成,還必須博學精思。其五學貴心悟,去疑求新。為了思之精,察之微,就要使心常在,常存,心機有疑釋之,去之,便會獲得新的知識,熟諳新的義理。應“學貴心悟,保守無功”的學問之法及求知精力,用心、熟讀、精思、常常、不懈、去疑、求新、勿助、勿長、講論、開塞、實作、實施。其六,開導引誘,因材施教。在施教過程中,教員要循循善誘,開導指導門生的求知認識,學習興趣。同時,要按照門生的分歧環境,接管才氣,因材施教,滿足各種門生的分歧需求,從而達到講授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