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三字經(6)[第2頁/共5頁]

第三讀《後漢書》,第四讀《三國誌》,讀的同時可參照經籍,參考《資治通鑒》。

【譯文】

【譯文】

史雖繁[1],讀有次[2]:史記一,漢書二。

中國汗青書紛繁龐大,讀的時候講究挨次:先讀《史記》,再讀《漢書》。

知識的陸地是浩大的、無窮儘的。就像一隻氣球,越吹越大,它本身打仗到的空間也越來越大。知識也是如許,體味得越多,就會發明不體味的方麵越多。知識就是力量、知識就是財產、知識就是聰明。前人講聰明過人,一個“聰”字就把讀書時眼、耳、口、心都要用到時的狀況描畫得淋漓儘致。

【註釋】

【譯文】

【註釋】

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和後週五代更替期間,史上稱作五代,五代更替都有必然啟事。

【註釋】

“讀史令人明智”。當我們總結前人的經曆時,能夠從中接收很多有效的東西。

清入關後,清世祖順治天子在北京登上皇位,安定各地戰亂,老百姓重新開端安寧的餬口。

輿圖[1]廣,超前代,九十載,鼎祚[2]廢[3]。

【譯文】

【譯文】

【解讀】

口而誦[1],心而惟[2],朝[3]於斯[4],夕[5]於斯。

【解讀】

明成祖即位後,把都城從金陵遷到燕京。明朝曆經十六個天子,到崇禎天子時,明朝就滅亡了。

《後漢書》是我國南朝劉宋期間汗青學家範曄編撰的一部記錄從王莽起至漢獻帝期間東漢汗青的紀傳體史乘,是繼《史記》《漢書》後又一部私家編撰的首要史籍。《三國誌》是我國晉代陳壽編寫的一部首要記錄魏、蜀、吳三國鼎立期間的紀傳體外洋史。《資治通鑒》是我國北宋司馬光編寫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乘,記錄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間的詳細汗青。《資治通鑒》是中國第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乘中有極首要的職位。

讀書要有恒心,一邊口裡朗讀,一邊用心機慮。遲早都把心機用到學習上,才氣真正學好。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是西漢期間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錄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期間,下至漢武帝期間共3000多年的汗青,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加上《漢書》《後漢書》《三國誌》合稱“前四史”。《漢書》,又稱《前漢書》,是東漢期間的汗青學家班固編撰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記敘了上起西漢漢高祖元年期間,下至新朝的王莽期間共230年的史事。《漢書》包含紀十二篇,表八篇,誌十篇,傳七十篇,共一百篇,先人分彆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萬字。

[1]太祖:明太祖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暮年家貧削髮,在皇覺寺為僧。[2]明:國號。[3]號:年號。[4]金陵:南京。

朱溫,奶名朱三,後梁太祖,唐朝碭隱士。插手農夫叛逆後,又歸降朝廷,被唐僖宗賜名朱全忠,任命為大將軍。在彈壓黃巢叛逆中起家的朱溫厥後廢掉了唐朝的最後一名天子,建立後梁。後梁是被後唐所滅的,建立後唐的恰是李存勖,唐朝晉王李克用之子。他自幼喜好騎馬射箭,膽力過人,與父親一起討伐朱溫,攻滅後梁,一統北方。但他荒淫無度,又聽信讒言,內鬨四起,身後由兒子李嗣源繼位。石敬瑭是李嗣源的半子,把握重權,後以割讓燕雲十六州給契丹為前提獲得援助,攻滅後唐,登上皇位,建立後晉。後晉滅後是後漢,建國天子是劉知遠。五代最後一個王朝是郭威建立的後周,郭威身後,由皇後的內侄柴榮繼位,史稱周世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