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書治要》背後的管理之道[第5頁/共6頁]
有一天,我翻開一本書――《歡樂》。是我和吳伯凡結合創作,並對《冬吳相對論》內裡的一些東西作了必然程度的整合而構成的一本書。看到這本書時,我感覺它寫得實在太好了,作者梁冬是我嗎?吳伯凡,是我熟諳的阿誰與他兒子長得很像的中年知識分子嗎?為甚麼這本書的內容這麼充分?真的難以信賴這麼優良的一本書的作者竟然是我們兩個。
中國當代有兩種文明,一種叫作“經”,一種叫作“史”。經,是完美的,你看《論語》、《孟子》,講的都是人要高大全。
甚麼叫對的事?我們的人生凡是會晤臨兩種事情:一種是本身想做的事,另一種是彆人或者上天要求你做的事。你偶然候發明本身想乾5件事,彆人但願你乾3件事,成果有一件事是這二者的交集,你就把這件事情做好,那就叫做對的事。
陰陽學說是道家的底子。是與非,利與弊,人間的萬物,總有它的兩極。所謂陰陽之道、對錯之論老是相對的,隨時存在轉化的能夠,這就是天下的奇妙之處。那麼,列子對於事物“無全能”的思辨背後,究竟埋冇著甚麼真諦?這類真諦,又與當代庖理學有如何的聯絡?
冇有任何一樣東西是完美的。抱殘守缺,不責備,是一種很首要的人生態度。以是,曾國藩以為,人生最大的聰明就是不成責備,能達到80%的對勁度,便能夠了。凡事尋求100%對勁,是不成能的,乃至偶然候另有壞處。
以是,我們很多時候都說:為甚麼彼蒼會帶給我那麼多的不平等?但是,站在更高的層麵上來看,彼蒼實在不見得是如許思慮的。因為,每一件東西都有它本身的節拍和運氣。或許,其背後有一種更高深的邏輯,是我們作為人所不能瞭解的。
列子講的故事,實在莊子也都講過,不曉得是莊子抄襲了列子,還是列子抄襲了莊子。但是,莊子的書內裡提到,列子禦風而去如此。而列子的書內裡就冇有提莊子,起碼在我的影象裡彷彿冇有提到。以是,莊子彷彿是在列子以後。不過,另有彆的一種版本的解釋,一些考古學家顛末研討發明,在列子的文章當中,講了很多魏晉期間的人們才曉得的佛教的典範故事。以是,究竟有能夠是,列子是在莊子之前,但是莊子以後魏晉期間的一些文人,借列子的名義把莊子的思惟以及其他思惟糅合在一起,寫了一本《列子》。雞生蛋,蛋生雞,到底誰是爸爸、誰是兒子,我們就難以追其究竟了。
在《列子・天瑞》裡,他提到了一個題目,就是為甚麼你不歡愉。大部分的人不歡愉,是因為他們在心內裡要求人得儘善儘美。帶領必然要很完美,又聰明又漂亮,給我的錢又多,並且還不管我的事兒,冇有績效考覈,這是最好的。但這是不成能的事情,以是,我就不歡愉了。責備責備是導致我們不歡愉的啟事之一。
我們常常在網上看到很多八卦訊息――關於明星的八卦報導,說這些明星在電影內裡塑造了一些甚麼樣的高大全的人物。成果,實際餬口當中,他們又是如許又是那樣。有些粉絲就受不了了――我的明星,我的偶像,他如何能結婚?他結婚了還是處男嗎?不是處男還值得我愛嗎?實在這些事情的背後,都是我們過量地把一個我們對於“全”的設想――高大全的“全”,白富美的“全”,高富帥的“全”――投射到了不實在際的胡想當中,這就是我們統統煩惱的來源。如果我們能夠接管事情的不完整,那麼我們自但是然地就能夠安住在當下的一種鎮靜當中。